摘要:
坚定文化自信,实施文化振兴战略,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中宁县积极引导农民加入到乡村文化建设活动中来,增强农民“文化造血”能力,坚持打造乡村文化品牌,以种文化入“心”为主要手段,进一步擦亮农民合唱文化品牌,组织全县各乡镇农民合唱团举办全区首届乡村振兴农民合唱艺术节、中宁县“七一”长征组歌、“十一”黄河大合唱展演等系列活动,“网红”中宁县大战场镇红宝村农民合唱团更是打造了农民合唱新样板,示范引领全县乡村合唱步步生花,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一、基本情况
1983年,中宁县大战场作为移民吊庄开始建设,经过40余年的移民开发,大战场镇的居住环境日益改善,农民生活日渐充裕,对文化生活也有了新需求。根据调研需求,中宁县于2019年4月在大战场镇红宝村组建了80人的全国唯一一支移民贫困地区村级农民合唱团——大战场镇红宝村农民合唱团。这支团队自成立以来,县文广局组织农民合唱团参加各类展演活动及接待调研活动百余次,受到了央视新闻及区市县各家媒体采访和报道,红宝村农民合唱团“迅速走红”。经过历年发展,合唱团走出了县、市、区,走向了全国,站在了更大的舞台。
二、主要做法
(一)大力扶持,文化浸润直抵人心。培训指导不间断,自2019年组建农民合唱团开始,专门安排指导老师实地定期指导培训,固定指导人员,常态化、持续性指导培训。合唱效应初显现,合唱团成立后,团员们在这里培养兴趣、化解矛盾、聊天交友、调节情绪、慰藉心灵,合唱让很多村民着了迷,也让大家受益匪浅。经过4年多的精心指导培育,现在红宝村农民合唱团的合唱水平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许,整个村子洋溢着积极向上、健康快乐,展现出了新时代农民奔小康的良好风貌。
(二)频频出镜,唱响新时代农民最强音。在我县组织推动下,大战场镇红宝村农民合唱团活跃在各级舞台,这支队伍也逐渐进入各级媒体及电影导演的视野。2020年7月30日,专题报道“逐梦大战场”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3分55秒,再现了新时代农民奔小康的精神风貌;2021年,以大战场农民合唱团申报的“杞花开”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荣获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领域最佳志愿服务项目;2022年,中央电视台《走进老区看新貌》栏目走进大战场镇,报道“农民合唱团、唱响美好新生活”,并在总台《新闻联播》栏目播放;2023年,农民合唱团在大型综艺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央视栏目《远方的家》中出境,农民合唱团迅速在全国爆火出圈;大战场镇农民合唱活动成功入选为全区乡村文化惠民示范项目,用文化力量不断助推乡村振兴;以大战场镇农民合唱团为示范引领,成功举办全区首届乡村振兴农民合唱艺术节,搭建了全区文化交流互鉴的舞台;以大战场镇农民合唱团为原型,组织合唱团成员共同参演,历经近4年创作、拍摄、打磨的电影《六谷儿》于2024年5月28日在全国各院线进行公映,并入围了2024乡村振兴主题电影;2024年参加了中宁县“七一”长征组歌、十一”黄河大合唱展演,展演期间线上线下观看人次达10万余人次;在内蒙古《村歌嘹亮》主题活动2024全国集中展演中,荣获“幸福好声音”团队;宁夏卫视《品牌宁夏——我的幸福密码》对其进行专题报道、央视《共和国巡礼(宁夏篇)》对合唱团进行了近20分钟的直播。通过近百场区、市、县以及全国各类比赛、展演,把农民合唱团推向了更多、更大舞台展现新时代农民新气象。
(三)坚持原创,催生感恩奋进力量。团队自成立以来,我局坚持创作精品,用原创歌曲唱出乡村振兴新面貌,激发内生动力。先后自编演练歌曲30余首,唱响了村、镇、县、市、区、国家六级舞台,获评了一批奖项;创作了原创歌曲《山川共济》《红彤彤的日子》《宁夏人民最念党的恩》等,其中《山川共济》共分三部《逐梦大战场》《山川变了样》《感恩共产党》分别讲述了告别西海固苦水泉、奔向大战场,引黄灌溉上山岗、山川变了样,农村日新月异、群众感恩共产党,三部曲以不同的题材、调性,多层次诠释黄河的哺育、党和政府的恩情、精神上的归属,唱出了40多年来大战场镇村民们用勤劳肯干的劲头战风沙、拓荒地,逐梦大战场播下奋斗的种子,并在这广袤的山川间开花结果的实践壮举和伟大情怀。用一首首原创作品展现了地域文化,更是唱出了每位团员的切身感受,激发了他们在歌声中热爱生活、振兴家乡的干劲,让乡村文化自信和农民内生发展动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四)典型引领,遍布杞乡乡村大地。在大战场红宝村农民合唱团的示范引领下,我县统筹文化志愿者服务力量,通过宣传引导,全县越来越多的文化志愿者投身到农民合唱团的指导服务中,他们利用空闲时间帮助农民合唱团编排舞蹈、训练唱法、创作原创作品,他们经常活跃在一线,为基层群众带去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在示范带动下,全县12个乡(镇)都成立了自己的合唱团,让农民合唱遍布了杞乡大地,让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百倍阔步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道上。
三、经验成效
组建农民合唱团,对丰富基层农民文化生活、推动精品创作、挖掘当地乡土文化人才,提升基层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树立文化品牌,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具有显著成效。
(一)因材施教,创新方式,以独具特色的教唱方式引领专业化方向。贴近生活用心把歌唱。面对合唱团成员中很多人不识字、不会讲普通话的问题,授课老师从学汉字、讲普通话教起;声乐“零基础”,就让大家学猫叫、学婴儿哭、学火车鸣笛,教大家练声。通过不间断、有计划地教授识字、发音到口形规范,再到演唱技巧、仪态站位等训练,合唱团成员从起初“两眼一抹黑”到现在掌握6个声部唱法,渐渐趋于专业化。结合特色用心谋发展。深入挖掘各乡镇合唱团特色,避免同质化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农民合唱团文化品牌发展趋向。有多方、各级媒介助力,参与各类展演出圈出彩的大战场镇红宝村农民合唱团,有新媒体平台抖音拍摄训练过程吸引众多农民参与的新堡镇农民合唱团,有力争走专业化高层次的宁安镇农民合唱团,在全县已然形成白天忙农活,晚上去合唱的乡村新气象,农民群众面貌焕然一新。
(二)搭建平台,积极扶持,以提供更多的舞台激发人民文化创造活力。结合公益培训、文化惠民文艺演出,开展专业院团、业务骨干“结对子、育骨干”活动,进行传帮带,壮大基层文艺队伍。常态化开展农民合唱团展演活动,积极参加区、市、县各类比赛,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多的展演舞台,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使农村文化资源的要素、内容通过合唱的形式真正舞动起来,真正使文化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最终实现乡村文化人才留得住、传得开、唱得响,让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促进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
(三)规划先行,立足长远,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特色文化品牌效应。在农民合唱团的发展过程中,坚持统筹谋划,通过示范带动,以点带面,形成县域所有乡镇浓厚合唱氛围。坚持规范管理,制定印发《中宁县2023——2024年农民合唱训练计划》《中宁县农民合唱团指导教师(志愿服务)聘任、管理及考核办法》,通过专业化指导,使各支队伍都能够发挥特色,展现优势,形成各乡镇的特色文化品牌。坚持长远发展,购置器材,对合唱团文化活动给予经费支持,确保农民合唱团能够一直唱下去;通过项目带动品牌发展,有计划的申报项目、走向区外、走向全国,歌唱于更高舞台,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农民合唱文化发展品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