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近年来,中宁县文化旅游广电局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目前共有5个传承基地开展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对“非遗保护”的认同感。
中宁二中,剪纸传承基地。学校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促学校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立足本土,因地制宜,将传承剪纸作为特色校本课程文化。剪纸课程倡导剪出宁夏本土特色,以宁夏南部山区的民间剪纸为基础, 保持本民族传统民间剪纸纹样,造型特点。通过开展剪纸课程,让学生领略“剪纸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宁二小,宁夏咪咪传承基地。“咪咪”是一种流行于宁夏地区的民间乐器,“咪咪”音色优美,高亢激昂,穿透力强,便于随身携带,是宁夏各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乐器。中宁二小秉承办好特色化校园的宗旨,组建“咪咪”学习小分队,践行和传承“咪咪”演奏艺术。由创承人马文祥老师带领学生了解“咪咪”历史文化渊源,学习如何演奏“咪咪”,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文艺汇报演出。
中宁六小,“浆缸子”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基地。浆缸子的传统工艺,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逐步产生的,是几百年人们生产生活发展的结果,从一件件“浆缸子”身影上,折射出人类生活的沧桑巨变,反映出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水乳交融。为了不让古老的文化消失殆尽,中宁六小开展“浆缸子”制作、创新活动,不断培养制作新人,解决传承难题。
中宁三中,黄羊钱鞭传承基地。黄羊钱鞭源于明末清初,是流传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余丁乡黄羊村,集武术、舞蹈为一体,既健体又益智,节奏明快,动作粗犷豪放的民间舞蹈。2013年黄羊钱鞭“入驻”中宁三中,学校承杞乡之禀赋,融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之精髓,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体系,将传承传统文化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同步推进。
中宁八小,舞狮传承基地。通过开设舞狮课程,进行定期系统化的训练,学生的表演能力得到增强,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运动的兴趣,培养了良好的形体习惯和道德情操。
非遗进校园,不仅让学生继承了传统文化的技艺,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更是增强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对民族的热爱,保护和传承好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