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全国综合性实体政务大厅普查报告》,这是中国首次对综合性实体政务大厅办事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普查显示,政务大厅服务网点已基本实现全覆盖,截至2017年4月,全国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设立政务大厅3058个,覆盖率为94.3%;乡镇(街道)共设立便民服务中心38513个,覆盖率为96.8%。
曾几何时,人们去政府办事需要一栋栋楼、一个个部门去跑,而今“一站式办结”、“最多跑一次”、“马上就办”、“立等可取”等正逐渐成为常态。支撑这种格局的,政务大厅堪称关键。
数万个政务大厅服务网点究竟办了多少事?根据普查报告,2016年政务大厅总办件量为6.02亿件,每个大厅平均办理19.7万件,日均办理784件。作为人们去政府办事的主要渠道,政务大厅的设立给公众带来了多少便利?报告显示,985个政务大厅的17.9万个事项实现了即办即结,924个政务大厅开展了证照寄送服务,有效减少了企业、群众跑腿次数。尤其重要的是,今日的政务大厅已不仅仅是一个办事的场所,正日益成为全方位解决企业、群众办事困难的综合性平台,开始承担协调中心、求助中心、调解中心等职责,而随着职能的逐渐优化,大厅办理量居前五位的事项累计减少办事材料34409份,平均每个事项减少了60.2%的办事材料。
从表面上看来,各地的政务大厅不过是政府对外的窗口而已,一个小小的窗口,何以带来这么多可喜的变化?一言以蔽之,在政务大厅这个小小的窗口背后,涌动着的是政府改革的大潮。
众所周知,围绕政府转换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近年来政府推动的改革概括起来,主要有两大项,一是“放管服”改革,二是以“注册资本认缴制”、“取消企业年检制度”、“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为内容的商事制度改革。改革怎么推动,怎样让公众参与并促进政府改革?政务大厅就是一个良好的抓手。通过将行政审批等权力集中到大厅并向社会公开权力设置依据、权力实施主体、权力行使环节、权力相联责任,可以推动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把行政审批等事项集中到大厅,也有利于倒逼各职能部门转变以批代管、重审批轻监管的传统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有效履行监管职能。
在政务大厅那里,明示的权责清单和规章制度给权力划下了明晰的边界。因此,在政府和民众的互动中,如果政务大厅越重要,公众越来越乐于到政务大厅去办事,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也日益习惯于在政务大厅处理事务、与公众交流,政府自身的改革才可以称为成功。
现在普查报告揭示,政务大厅在全国各地达到了很高的覆盖率,证明这个小小的窗口正在公众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实也正见证着政府改革的深度。
然而改革没有终点,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普查报告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强调政务大厅面临发展不平衡、服务不到位、信息共享难、部门协调难、平台统筹难等难题。审视这些问题会有不同的视角,而在“互联网+”崛起的背景下,重要的是需要新的思维。
普查报告中说,“全国72.1%政务大厅建立了综合审批管理平台,其中超过70%的平台未能与部门办事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不少网上办事平台内容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甚至下载的表格也与实际要求不符,群众网上办事‘办不通’”,如果是在过去,这些问题或许还并不刺眼,而在大数据时代,则显然会给人另外的观感。
媒体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普查报告进行了批示。李克强强调,建立政务大厅是转变政府职能、方便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探索,要不断完善,下一步要结合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着力打通信息孤岛,融合线上线下,线上能办的就不要再让企业和群众跑腿。政务大厅如何进一步创新,怎样继续沿着优化服务的方向发展,其思路在总理的指示中已经呼之欲出。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