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宁县2018年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末,中宁县农民工监测6个调查点共有调查户60户,期内住户成员243人,常住成员236人,期内住户成员增加6人、减少4人,期末住户成员243人,其中男性114人,女性129人,在校学生58人,劳动力人口145人,占期内总人口的60%。
一、年度劳动力从业基本情况
(一)分从事行业看:本年度从事第一产业60人,占年内总从业人口47%,其中本地规模或特色农业经营17人;从事第二产业25人,占年内总从业人口20%,其中建筑业从业人数达68%;从事第三产业42人,占年内总从业人口33%,其中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住宿餐饮业总从业人数达67%。
(二)分从业类型看:本年度本地农业务工18人、非农务工35人、非农自营13人,在外劳动力58人。年末本地非农务工18人、非农自营9人,在外劳动力36人。
(三)分从业地点看:本地农民工19人,其中本地非农务工14人、本地自营5人;外出农民工26人,其中外出务工22人、外出自营4人;新生代农民工19人。
二、年度农民工从业特点及其制约因素
(一)随着近年中宁县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工作的严格落实和开展,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建设趋于完善,传统农业生产户逐步向规模化、特色化经营转型,以达到实现农业经济适度规模经营的目标。一小部分有资金实力、农业生产经验丰富的农村家庭逐渐发展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专业承包经营的方式主力农业生产,大部分普通农村家庭选择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以获取土地流转费为增收途径之一,自己则转为务工主体,缺乏新型种养经营的主体意识和变革力量。据监测数据显示,在监测样本中达到规模或特色农业经营17人当中仅1人以注册企业形式经营,同其他大部分种养殖大户一样经营方式受传统模式局限,对于合作经营、求同发展的理念多是被动观望的态度,缺乏有效的市场前瞻性和预测,敏锐度和适应性尚有不足。
(二)思想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仍是农民工整体素质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文化水平较低、受教育程度不高仍是农民工挥之不去的弱点所在,根据监测调查数据本年度从业农民工45人新生代农民工19人,其中初中文化程度21人、高中文化程度10人,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只有4人,其中仅1人达到本科文化程度;今年参加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仅1人,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12人。相比传统农民工,现下农民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农村、城市交融的生活状态使其对于从业、务工有着更高的认识和追求,但内在文化缺失和空间现实的矛盾冲突,又严重制约着其思想水平的提高和进步,面对大环境下的产业升级和专业人才用工荒,既无法满足规模企业的用工条件,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更无法达到其享受工作成就的满足和城市归属感,从而长期处于盲目从业、动荡务工、游离于城市就业和农村休养的状态,无法真正实现自身整体素质的培养和锻炼。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色产业经济及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的日趋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随着产业发展的进一步提高,务工需求大幅增长,受种植面积、时令制衡等集中客观因素影响,今年中宁县农业务工日工资最高达150元,对于解决周边富余劳动力、农民增收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据本年度监测数据显示,本年度外出从业劳动力63人省内从业51人,其中县内从业达32人;本年度外出从业农民工26人中省内从业22人,其中县内从业人员15人。在就业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劳动力更愿意选择离家较近、工资水平尚可的从业机会,而且多数以务工难度较大、年龄介于40-50岁之间的人员和农村妇女,一方面满足就业需求,一方面满足照顾家庭所需。
(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法律意识淡薄仍然是就业环境中的短板,据监测数据显示,外出从业劳动力63人,签订一年及以上劳动合同的仅9人,44人未签订劳动合同,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分别是8和9人,其中仅7人同时缴纳五险,住房公积金缴纳人数仅为6人。而且,在现场调查的过程中,多数人对于合同、保险、权益保障等问题并不是积极乐观的对待和认同,也并不认为这些会是影响从业、务工的重大因素。因此,在当下农民工、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文化水平日渐提升、追求高层次意识形态的同时,农村从业人员及从业农民工依然处于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法律意识淡薄的弱势环节,既注重自我发展和权益保护,对于事态发展又缺乏有效的规避意识和抵御控制,无法切实有效地未雨绸缪,充分的利用政策法律法规等正规渠道和形式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在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升级、整合经济运行的高要求下,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其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容忽视。所以,用工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制约和监管,农民工文化水平、技术能力和思想意识的培养、提高,仍是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集中体现,并有待进一步解决。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