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 > 县政府(办)文件

  • 640521001/2017-14850
  • 中宁政办发〔2017〕233号
  • 中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中宁县政府办
  • 有效
  • 2017年12月31日
中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宁县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中宁政办发〔2017〕233号
时间:2017年12月31日 来源:中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中宁县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中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1228       

    (此件公开发布)


中宁县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

实施方案

 

推进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和发展,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步骤和制度创新,对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全区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宁政办发〔2017162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国家、自治区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坚持政府统筹规划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促进资源下沉共享、便民惠民群众受益的原则,以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理顺双向转诊流程为重点,不断完善医联体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逐步建立完善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推动构建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防病为中心的转变。

(二)工作目标。2017年,基本搭建医联体制度框架,全面启动多种形式医联体建设试点,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并发挥引领作用,县域医联体覆盖60%以上乡镇卫生院,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结合实际需求,积极与自治区三级甲等医院建立医疗集团或专科联盟,医联体内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

2018年起,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县域医联体覆盖80%以上乡镇卫生院,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5%以上,医疗集团、专科联盟、医联体管理运行机制基本完善。深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探索以纵向合作医联体为重点开展医保总额打包付费等方式改革。医联体内部分工协作机制和转诊机制初步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2020年,医联体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形成符合县情实际的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医联体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县级医疗机构基本符合功能定位,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双向转诊流程更加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立。

二、主要任务

(一)组建多种形式医联体。根据县域卫生总体规划,结合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及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服务能力、业务关系、合作意愿等因素,积极探索以托管、联办、协作多种形式建设和发展医联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

1.深化医疗集团建设。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分别与自治区人民医院、自治区中医医院组建医疗集团,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医疗集团形式和内涵,将医疗集团向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推进。

责任单位: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完成时限:201812月底

2.组建县域医共体。以县级医疗机构为核心,通过托管、联办、协作等方式纵向联合县域内全部或部分乡镇卫生院(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村卫生室分别组建医共体,形成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模式,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以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村一体化管理。

责任单位: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完成时限:201812月底

3.建设远程医疗协作网。依托远程会诊系统,建设县域远程医疗协作网,形成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纵向流动、分级远程医疗模式。县级医疗机构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医学影像诊断、远程教学培训等多种形式的远程医疗服务。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受援县级医院要加入支援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网络。鼓励辖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依托区内外实体医院开展网上预约远程诊疗服务。

责任单位: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完成时限:201812月底

(二)完善医联体内部分工协作机制。以责任共同体为约束,管理共同体为纽带,利益共同体为动力,服务共同体为目标,加强医联体内部运行机制建设。

1.完善组织管理和协作制度。医联体核心医院负责组织成立医联体理事会,制定医联体章程、发展规划及各项管理制度,明确组织架构和管理形式,明确核心医院与其他成员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统筹资源调配。医联体核心医院内部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医联体建设和发展的日常工作。

责任单位: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完成时限:201812月底

2.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建立医联体责任共担和利益分配机制,明确功能定位,县级公立医院主要承担县域内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培训和指导,并承担相应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工作;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等综合服务,承担辖区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负责对村卫生室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和乡村医生的培训等;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承担行政村、居委会范围内人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普通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康复等工作。确定诊疗病种和入出院标准以及接续流程,调动各医疗机构积极性。坚持中西医协同发展、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治疗重大疾病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中医药成果惠及群众。

责任单位: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完成时限:201812月底

3.扎实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挥医联体优质资源作用,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建立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1+1+1”组合签约模式,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依托医联体内人才、技术、管理、信息等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为签约家庭提供预约门诊、住院、检查等服务,鼓励和引导居民到基层首诊。探索对部分慢性病签约患者提供不超过2个月用药量的长期处方服务。医联体内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探索建立县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联合病房、药房,方便患者就近就医用药。

责任单位: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配合单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完成时限:201812月底

4.为患者提供连续性诊疗服务。根据医联体内任务分工,签订双向转诊协议书,明确双向转诊管理部门和服务流程,以国家确定的重点病种分级诊疗技术方案为标准,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对下级医疗机构确需上转的患者,优先转至医联体上级医院,提供优先服务。对上级医院诊断明确、治疗方案确定、急性病恢复期、术后康复期及危重症稳定期的患者,及时转诊至下级医疗机构联合康复病房,继续治疗与康复,联合康复药房仅用于县级医院下转的慢性病和康复期患者。联合病房药房建立后,由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做好下转患者的后续治疗、康复和护理等工作。县级医院相应科室下派1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生定期到联合病房查房,开展病例讨论,提出指导性意见,日常医疗护理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康复联合病房初期以部分特色专科疾病为主,逐步向所有康复期患者发展,满足各种康复期患者的医疗康复需求。医联体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医生可根据病人病情需要,在本单位直接开具县级医院检查检验申请单,到县级医院优先进行检查和检验。根据自治区药品相关政策,放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用药品种,畅通城乡居民慢性病用药通道。建立联合病房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目录与县级医院相对接,确保下转患者治疗用药的一致性。加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一体化、便利化的疾病诊疗—康复—长期护理连续性服务。

责任单位: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配合单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完成时限:201812月底

(三)促进医联体内部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鼓励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在保持行政隶属关系和财政投入渠道不变的前提下,统筹人员调配、薪酬分配、资源共享等,形成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渠道和机制。

1.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医联体核心医院要强化对成员单位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统筹做好在职培训、对口支援、卫生系列职称“凡晋必下”等工作。针对县域内疾病谱及重点疾病诊疗需求,加强下级医疗机构薄弱专科建设,通过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等方式,为基层培育一批高水平人才。畅通医师在医联体内医疗机构执业通道,在医联体内,医务人员在签订帮扶或者托管协议的医疗机构内执业,无需办理执业地点变更和执业机构备案手续。探索在医联体内实行人员统一招聘、统一使用、统一薪酬、统一考核的统筹使用管理方式,使人员在医联体内部合理调配及流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慢病防治、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和重心下沉到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紧密协作。

责任单位: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配合单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完成时限:201812月底

2.共享管理与技术资源。医联体各医疗机构要制定统一的医疗护理管理制度、服务行为规范和诊疗规范,提升医联体医疗服务规范化、同质化管理水平。根据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服务能力等因素,统筹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和使用。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推进县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和医联体内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责任单位: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配合单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完成时限:201812月底

3.畅通药品(医用耗材)使用管理机制。发挥医联体核心医院药品(医用耗材)采购使用和管理优势,指导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合理使用药品(医用耗材)。建立以医联体为单位的药品(医用耗材)统一集中采购、统一配送服务、统一使用目录、统一监督管理的药品(医用耗材)供应保障制度,形成医联体内处方流动,药品(医用耗材)共享与配送的机制。

责任单位: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配合单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完成时限:201812月底

4.推进诊疗信息互联互通。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医疗”等新技术应用,以“卫生云”为中心,以区、市两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为基础,推动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在医联体内建立一体化信息系统,共享区域内居民健康信息数据,实现诊疗信息互联互通,有效支持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慢病管理、资金结算等协同服务。进一步完善远程医疗收费和支付政策,促进远程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

责任单位: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配合单位:县信息化建设办公室

完成时限:201812月底

(四)建立健全医联体政策体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相关政策,加快补齐医联体发展短板,提高县级医院综合能力以及远程医疗协作水平,推动医联体在基层更好发挥作用。

1.进一步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加大公立医院投入,建立财政补助资金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机制,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的产权归属保持不变,继续按照原渠道拨付财政补助经费。

责任单位: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配合单位:县财政局

完成时限:201812月底

2.充分发挥医保经济杠杆作用。充分发挥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引导作用。结合分级诊疗模式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建设,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对符合规定向县级医疗机构转诊的住院患者连续计算起付线;对不符合规定转诊到县域外的住院患者,按规定报销比例的50%支付,由县级医疗机构转诊到基层医疗机构继续住院康复治疗的,基层医疗机构不再计算住院起付线,合理引导双向转诊。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医联体等分工协作模式,实行医保总额打包付费方式,对县级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能够诊治的病种,参考医联体内各单位前两年实际住院人次、次均住院费用、住院率并考虑一定增长因素后,按医疗保险政策规定的报销比例,分别测算出住院服务费用,预拨70%给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30%年底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对医联体成员单位进行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兑现,引导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形成责任和利益共同体,调动开展分级诊疗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责任单位: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配合单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完成时限:201812月底

3.完善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保障和激励机制。按照“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要求,完善与医联体相适应的绩效工资政策,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公立医院要依法依规行使用人自主权,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

责任单位: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配合单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

完成时限:201812月底

4.建立与医联体建设发展相适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强化考核和制度约束,按照管理权限建立医联体考核指标体系,重点考核医联体技术辐射带动情况、医疗资源下沉情况等,不单纯考核业务量,将县级医疗机构医疗资源下沉情况、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作情况以及基层诊疗量占比、双向转诊比例、居民健康改善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引导县级医院履行责任、完善措施,主动帮扶基层,切实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基层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等的重要依据,并与医务人员绩效工资、进修、晋升等挂钩。

责任单位: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配合单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完成时限:201812月底

三、实施步骤

(一)组织实施(201711月底前)。制定出台本县医联体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医联体建设目标及时间进度,全面启动医联体建设工作。核心医院会同成员单位成立理事会,制定医联体章程、签订合作协议,制定工作流程,落实保障措施。 

(二)督导评估(201712月底前)。对医联体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和年度考核,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确定下一阶段工作思路。

(三)巩固提高(20181月至12月)。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落实医保总额付费管理等重要措施,广泛开展医联体建设体制机制探索。

(四)健全制度(20191月至202012月底前)。完善医联体政策体系,全面提升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健全保障机制,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各有关部门、单位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医联体建设作为核心任务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总体安排,建立协调推进机制,明确任务分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完善配套措施,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县级公立医院要充分认识建设医联体是综合医改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落实公益性的重大行动,要提前谋划、主动作为、创新探索,按要求启动医联体建设和发展工作。

(二)加强部门协调。各有关单位要加强统筹协调和联动互动,及时出台配套文件,发挥政策的叠加效应,保证改革措施有效落实,以医联体建设为抓手促进公立医院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等体制机制创新。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要加强对医联体建设工作的组织、管理和监督工作。县财政局要按规定落实财政补助政策。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加强医保医疗服务监管,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优化远程医疗服务医保报销政策,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为医联体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三)加强宣传培训。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要以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医务人员为重点,组织开展医联体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培训,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强主动性,提高积极性。充分发挥公共媒体作用,加强对医联体工作的宣传,提高社会认可度和支持度,引导群众改变就医观念和习惯,逐步形成有序就医格局。

(四)加强管理评估。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要会同有关单位建立医联体效果评估机制并制定考核办法,跟踪和定期总结医联体试点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对医联体的命名要进行规范管理,在保留医疗机构第一名称的同时,可按照医联体组建形式进行命名,但不作为医疗机构第二名称进行机构执业注册。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