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发挥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中宁县审批服务管理局认真贯彻落实区、市、县决策部署,建立健全机制,压实工作责任,配齐硬件设施,凝聚全员力量,扎实推进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出一条以全程管控、人员共治、机制保障为特色的路子。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成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进驻单位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在大厅管理办公室设立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办公室,起草制定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工作制度、奖惩制度、岗位职责等,着力完善垃圾分类工作规程、物资管理、收运规范等措施。同时,进一步深化人员参与机制,对垃圾分类的示范窗口、模范人员进行评选公示,接受干部职工和群众监督,切实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二是配齐分类设施。以节俭、科学、美观为原则,将各个窗口和后台办公室原有的混合垃圾桶进行回收整合,重新规划利用。在办事窗口按照3-5米的间距集中放置2个垃圾桶(2×20L),在每个后台办公室集中放置2个垃圾桶(2×20L),作为高频使用的“其他垃圾、厨余垃圾”二分类回收桶。在窗口后方公共区域按照10-15米间距摆放“可回收物”回收桶(1×80L);在大厅公共区域按照80-120平方米区域设置一组“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四分类垃圾桶(4×40L);在每个卫生间设置一组四分类垃圾桶(4×120L);在大厅外围设置一处“可回收物”收集站,并在各类垃圾桶醒目位置张贴了大厅常见垃圾分类指导图标(目录)。通过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实现了垃圾分类容器全覆盖,确保不同种类、规格垃圾方便、精准分类投放。
三是深化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电子屏、窗口宣传屏、横幅、展架、微信公众号、微信工作群等多种载体,播放垃圾分类宣传海报、宣传标语、公益短片,向进驻大厅全体工作人员推送“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助手”公众号,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同时,组成工作专班,到每一个窗口、每一个办公室、每一个投放点指导垃圾分类工作,提提升干部职工和群众垃圾分类知晓率和投放准确率,让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
四是落实激励措施。在大厅内设置再生资源回收超市,张贴可回收物目录和计量统计二维码,将可回收物缴纳数量纳入个人积分统计,定期发布积分排行榜,并建立积分兑换抽纸、笔记本等办公、生活物品机制,引导鼓励干部职工将废旧报纸、纸张、纸箱、塑料瓶等可回收物统一汇集至超市,实现以物换物良性循环。同时,将再生资源回收积分纳入工作人员考核评价标准,对工作人员平时考核“加分项”进行细化量化赋分,倒逼工作人员增强意识、形成习惯,形成垃圾分类新风尚。
五是畅通处置渠道。对“可回收物”建立日收集、周处置机制,通过与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签订协议,定期上门回收,将出售资金用于购置垃圾分类设施和兑换物品。对“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建立日收集、日清运机制,分类封装,安排专人运输至市政垃圾回收站进行处理。对“有害垃圾”,在不具备处置条件的情况下,暂时利用规范的容器分类封存,待条件成熟再行处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