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彩纸,一把剪刀,一份传承。年关将至,剪纸艺术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信息、独特的艺术魅力。连日来,中宁二中自治区级“非遗”剪纸传承人刘万花和她的学生,用剪刀剪出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祥龙图、龙凤呈祥等系列剪纸作品,表达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
近日,记者在平安东街刘万花剪纸工作室看到,“非遗”传承人刘万花正在指导学生剪龙年窗花,在她的指导下,同学们深入感受龙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学员任玉玺很快就掌握了要领。任玉玺今年12岁,已经学习剪纸3年了,去年他参加第三届全国非遗进校园师生剪纸展,有两幅作品在《剪花烂漫》一书中发表。
几张红纸、一把剪刀,心随纸动,纸随剪动,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幅幅精美的龙形窗花跃然而生。刘万花告诉记者,剪纸在中宁二中深受学生们喜爱,学校成立了剪纸社团,专门的剪纸手工坊。从初一到初三都有学生学习剪纸,学校放假期间,同学们就在刘万花老师的剪纸工作室里面学习剪纸。
剪纸艺术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特点是细腻、传神,它源于古代的镂空艺术,通过代代相传,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既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剪纸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常常以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为主题,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各种剪纸作品如生肖、“福”字等被广泛用于家庭装饰,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气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